商業興觀點/循環經濟引領綠色設計

【經濟日報】2024.09.23 23:32 柏佩妤/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

傳統線性經濟以量產的方式生產,雖然帶來經濟效益,降低每件商品的製造成本,卻同時產生如高碳排與廢棄物處理等隱形成本。近年因永續意識抬頭,為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各國紛紛制訂對策,發現產品製造成本與環境衝擊影響,有70%在設計階段已決定,若透過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的生產製程,在產品設計階段即導入生態設計、綠色設計概念,使其在使用後能進入新循環系統,不僅減少碳排量,還創造更多的用途和價值。

「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透過生態設計原則,使產品或服務設計朝更耐用,易於修復和回收發展。後端結合完善售後服務機制,不僅延長產品使用壽命,還能透過提供服務創造商機,帶來更多價值。

以歐盟為例,自2020年提出新循環經濟計畫,致力推動資源的高效利用,使產品不斷循環使用,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產生影響,展現出積極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企圖心。

今(2024)年6月28日歐盟正式公告「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ESPR)」,該法案以現行的生態設計指引(Ecodesign Directive 2009/125/EC)為基礎,從兩大面向擴展生態設計框架,一是盡可能涵蓋廣泛的產品範圍;二為擴大產品應符合要求的範圍。該法案目的是從設計階段導入生態設計概念,使產品更耐用、維修及回收更簡便,進而提高產品的循環使用效率,減少各階段碳排放量及其他對於環境及氣候的影響。

ESPR以產品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作為建立相關要求的框架,規範產品必須符合生態設計要求,目的在於提高產品或服務的環境永續性,減少產品在使用或廢棄階段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碳足跡,進而促進循環經濟的應用。

生態設計要求包含以下幾個原則:提高產品耐用度、產品可重複使用和可升級/修復性、減少有害物質含量、使用單一材質、增加使用再生料比例等。

ESPR同時建立產品數位護照和未銷售商品銷毀機制等核心措施,這些措施可結合歐盟的綠色公共採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GPP),推動公共機關採購對環境友善的服務與產品,使永續且符合循環經濟的產品成為歐盟市場常態,帶動產業與市場的綠色轉型。

商研院長期關注國際永續相關議題,近年來消費市場也吹起一股永續熱潮,新世代的消費者開始重視物品的長期價值,關注產品的生產製程及使用壽命,傾向選購更耐用、易修復的綠色產品,也認同並支持符合環保及ESG永續精神的品牌與企業。

因此,建議台灣企業可在產品設計和製造階段導入綠色設計理念,如:減少浪費、增加再生料使用比例、使用易拆解或模組化設計等,以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用,並提高末端回收再利用的效率。

另一方面,企業也可發展創新的商業模式,如產品即服務(Product-as-a-Service, PaaS)、共享經濟模式,以及提供修復與翻新等友善售後服務,進而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達到淨零減碳目標同時也創造更多商機。

 

轉貼自:經濟日報/OFF學/經營管理/商業興觀點/循環經濟引領綠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