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24.05.31 03:00 黃瑞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氣候變遷影響已愈加急遽,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臺灣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期能達環境永續遠景。淨零減碳可以透過很多方式達成,在交通方面,可透過減少私人運具等方式達成,故政府配合推行大眾運輸月票優惠;在建築方面,可透過增加綠建築數量等方式達成,故政府提出綠建築容積獎勵等誘因,鼓勵民眾或相關產業投入節能減碳。
但與民眾日常消費有關的商業服務業,在減用手搖飲塑膠杯、減用外帶塑膠袋、鼓勵選擇節能家電之外,雖有推行綠色商店及環保餐廳標章,但相關措施並不明確,讓消費者無法清楚綠色消費指引。
依據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委託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之2023年「氣候變遷與永續生活調查暨網路輿情分析」資料,有75. 6%的民眾已認知「氣候變遷已深度影響生活」,且有53.0%的民眾認為企業、政府、個人都應該為減少溫室氣體負責,顯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已具備有環保意識。
■全台綠色商店、環保餐廳僅不到3%
但截至2024年3月,全臺共有10,942 家綠色商店、3,786 家環保餐廳,分別僅占零售業及餐飲業營利事業家數的2.7%及2.2%,雖目前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已具備環保意識,但消費可選擇的綠色店家並不多。且多數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僅於環境部網站上登錄資訊,並未於店家入口處標示,也未與民眾積極宣導店內實行哪些節能減碳措施、或是分享每次消費可以減碳多少,有環保意識的民眾無法從消費中獲得心理滿足,若產品並非一時之選,民眾不一定會持續選擇該店家消費
故為吸引這些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建議商業服務業店家除積極落實節能減碳措施,並申請成為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外,在店面顯眼處可加強宣傳自己是綠色店家,並邀請民眾一同響應,例如購買環保標章之商品、點餐不浪費…等,並可透過減碳小指引,提供資訊告訴民眾每次消費可減多少碳,增加減碳參與感,並在成本允許下,不定期辦理綠色消費優惠,增加民眾消費意願,搶占綠色消費商機。
目前申請成為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的條件相當單純,但條件雖簡單,綠色店家家數仍僅占總營利事業家數約2%,顯示對店家而言,申請成為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並無誘因。
另外,成為綠色商店及環保餐廳 ,是否有實質減碳成效?假設有某實體零售店家許多商品需要冷凍冷藏,相關設備並未使用一級能效之設備,用電量大,是否真為「綠色」商店?另以餐飲業為例,若主打從外國進口高級肉品之餐廳,其中蔬菜品項使用的是國產蔬菜,且提供非一次性餐具且餐點分量可調整,即符合環保餐廳之條件,但其肉品進口的碳足跡很高,是否真為「環保」餐廳?
■鼓勵服務業投入減碳,政府應提高誘因
綜上所述,顯見現行制度有改善空間,為強化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的權威性,並確實提升實際減碳量,建議作法如下:
首先,加強既有規範之嚴格度,例如增加綠色商店環保標章商品種類數量, 規範餐飲店家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食材使用國產食材等;其次,在既有規定項目之外,增加店家使用節能設備標準,規範要有一定比例之燈具、空調或冷凍冷藏等設備需使用節能設備,以提升節電效率。
在提高規範嚴格度之後,同時也要提出相對應的誘因,才能提升店家申請意願。首先應建立分級制度,提升綠色商店或環保餐廳之品牌高度與識別度,鼓勵店家逐步提高減碳力度;其次,建立獎勵制度,鼓勵店家精進作為,並公開表揚減碳達一定比例店家,鼓勵積極響應政策。
如此一步步建立綠色店家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品牌認同感後,讓民眾在於綠色店家消費時於有榮焉,進而常至綠色店家消費,當店家發現商機,即會擴及產業自動響應相關政策,形成綠色消費的良善循環,成功打造淨零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