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4.04.09 謝忠安/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組長
美中關稅戰開打,中國政府針對豬肉及相關副產品祭出172%的實際進口稅率以因應,美國豬肉相關產品訂單約1.2萬噸受到影響,無法出口到中國市場。兩大國家的鬥法,受到影響的並非只有兩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商及消費者而已,神仙打架的漣漪效益即將發生效果。
面對原先要銷往中國的1.2萬噸豬肉,美國將被迫尋找其他國家市場消化這龐大的供給量,而同樣的痛也發生在中國身上,既有的1.2萬噸的需求缺口,也得尋找其他國家市場填補。
此外,在豬肉相關產品的貿易中,又可分成冷藏豬肉、冷凍豬肉、冷藏內臟及副產品、冷凍內臟及副產品等四大類別,不同產品類別所涉及的競爭與合作國家也各不相同。
依據世界貿易中心的貿易資料,美國是2024年全世界生鮮豬肉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出口量達227.5萬公噸,內臟及可食用副產品則有59.6萬公噸,主要進口國有中國、日本、加拿大、多明尼加、哥倫比亞及菲律賓等國。而中國是全世界生鮮豬肉進口量第四大國,進口量達105.1萬公噸,內臟及可食用副產品則有114.6萬公噸,主要供應國家包含丹麥、巴西、加拿大、西班牙、美國及荷蘭等國家。
這些美國豬肉的主要進口國及中國豬肉的主要供應國家,各自也有其他合作的進口及出口國家。生鮮豬肉不像加工品,難以靠短期加班提升產能滿足貿易需求量,豬隻的養殖是需要時間的,部分國家更因環境要求有養殖量的限制。在短期內各國貿易產能無法立即增加的前提下,原先的貿易穩定狀態受到影響後,貿易價格將受到衝擊。
總結來看,美中豬肉貿易的震盪不僅是雙邊關係的反映,更會在全球豬肉貿易網絡掀起供應鏈重組、價格波動與競爭加劇以及貿易夥伴多元化的等漣漪效益。
對於仰賴進口肉品、內臟的台灣業者而言,多源採購與長期協定將成為降低風險的關鍵策略;對於嘗試重返國際市場的台灣豬而言,如何確保產品品質、市場定位及品牌形象,在避免捲入價格戰且穩健發展市場是當務之急。美中神仙打架,對於其他國家等凡人而言是福是禍,關鍵在於如何因應與布局。
轉貼自:經濟日報/B5 經營管理/商業興觀點/關稅戰波及 豬肉成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