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創造 企業ESG轉型關鍵

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組長 詹淑婷

人才和資金是企業營運最重要的資源,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日趨嚴重,財務績效最大化不再是企業領導人關注的唯一議題,聯合國2005年於《Who Cares Wins》報告提出企業應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納入企業運營的評量標準,2006年即成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永續投資倡議組織,已有數百家金融與投資機構加入PRI,包含政府退休基金,或諸如存款保險,勞保基金等,所管理資產的規模高達數十兆美元。


而2015年時宣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消除貧窮、促進性別平權、減少不平等、提倡永續城鄉、進行責任消費及生產減緩氣候變遷、建立多元夥伴關係等17項SDGs目標,更進一步提供永續投資明確的方向。

全球最大基金公司貝萊德統計,全球已有近120兆美元資金往企業永續目標投資靠攏;對於機構投資人而言,愈來愈願意將PRI納入投資考量,非僅參考傳統財務表現,並樂意在商業活動之餘,透過增添非純財務面的附加價值,幫助品牌形象增加黏著度。

商研院綜合整理資料發現,PRI機構投資人檢視投資標的的面向包括:1、企業ESG的產品發展、新市場開拓及經營模式是否具一致性策略方向。2、是否具有客觀及標準化的環境績效指標,如減碳指數、水資源節約、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廢棄物減量趨勢等。3、是否能夠降低及處置廢棄物、生產具安全性的產品或服務。4、是否採行環境議題之平衡報導原則,企業能針對環境負面議題提出改善方案與執行成果。5、對於環境資訊公開,並通過第三方稽核認證。

以環境為例,企業應積極預防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環境挑戰,根據企業ESG策略與營運方向,例如評估能源、水資源、原物料、生物多樣性、碳足跡等,進行產品開發、新市場開拓及經營模式,提出客觀及標準化的環境績效指標,如減碳指數、水資源節約、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廢棄物減量等。

近年來國內許多金融機構也推動「No ESG, no money(不做ESG,不放款或不投資)」,例如國泰金控、玉山金控、富邦金控等國內重要機構投資者,均在投資及融資的同時,對於被投資或放款的對象進行議合,以期帶動企業加快腳步轉型,跟上國際趨勢。

除投資圈的永續投資趨勢,綠色供應鏈則是產業永續轉型的關鍵。根據渣打集團2021年〈零碳倒數〉(Carbon Dated)調查報告,供應鏈碳排放平均占跨國企業總碳排的73%,而67%跨國企業認為,管理供應鏈碳排放才是減碳轉型的第一步,NO ESG, no business。然而根據BCG顧問公司的研究顯示,在大多數的案例中,企業ESG作為事實上僅發生在產品或流程階段,極少數是從價值創造的根本架構全面去改變,而這也將是未來企業以至於產業在淨零轉型上最重要且最困難的一哩路。